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但在社会保障方面,还需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便利,提高政策弹性,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人性化关怀和政策优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大力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更好促进就业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亿万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为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是共识。目前,零工市场发展迅速,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眼下,正是春节过后的招聘高峰期,随着“复工潮”的到来,各个行业也都开启了招聘热潮,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零工市场面临四大问题
零工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一是社会保障诉求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关乎灵活就业人员切身利益。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五险一金”的保障范围并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和支持。但是,根据本课题组对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显示,78.14%的受调查者期盼政府为其提供更多社会保障,其后,依次是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打通“五险一金”缴纳通道(44.27%)和规范灵活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合同(32.66%)。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地存在时滞性,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一些政策宣传还未普及灵活就业人员;另一方面,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各种原因缴纳社会保险存在间断性,导致这类群体在达到退休年龄时不具备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二是供需对接平台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一直以来,零工市场在人们的印象中等同于“马路市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就业平台和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当前,灵活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是“传统的马路市场”与现代的线上市场共存,各有优势。比如,“马路市场”更有利于供需双方面对面洽谈并达成口头协议,使得临时的、分散的供求得到及时满足,进而成为一种自发存在;而线上市场则有利于批量的、稳定的灵活就业得以实现。但是,这两种市场也各有不足,比如,“马路市场”存在治安隐患,不利于疫情防控等。而线上市场,对于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他们面临数字鸿沟,难以在线上市场实现求职愿望。此外,一些求职者对非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平台)缺乏足够信任。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43.55%的受调查者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搭建更多灵活就业平台。
三是社会参与融入需要拓宽治理思路。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或业务场景切换较快,其社会生活交往情况更多地表现为在居住地是否受到本地居民的平等对待、是否能够结识新朋友,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本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与本社区(村)的邻里, 街坊及其他居民互相之间有“比较多”“非常多”的互助。41.26%的受调查者期待有更多平台认识新朋友,其次是期待跟同事关系更加融洽(15.33%),再次是期望被本地居民平等对待(8.17%)。可见,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参与和融入愿望较为强烈,期望能与其他就业人员一样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进入相应的群众组织,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工作中能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需要有新方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人员的“三不固定”特点,让灵活就业人员只能“跟风学艺”,雇工方既不会承担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经济成本,也不会给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只是随行就市,选择具备其生产或服务所需技能的劳动者直接上岗。因此,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只能自己做决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承担培训的各类成本,并可能由此陷入“恶性循环”。67.19%的受调查者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目前80%以上的业务服务还是停留在招聘与就业推介上。
二、推动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弹性和灵活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情况千差万别,既有拥有较丰富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自主选择灵活就业,尤其是一些年轻劳动者希望以“灵活”获得充分的“自由”;也有一些年龄偏大、技能不高,或者失业再就业人员,甚至就业困难的特殊劳动者群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渠道,而被迫选择灵活就业。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但在社会保障方面,还需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便利,提高政策弹性,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人性化关怀和政策优惠。比如,对于那些达到退休年龄还没有缴满15年养老保险的特殊困难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优惠补贴,鼓励此类群体继续通过就业缴纳养老保险,直到缴足,为居民老有所养创造条件。
二是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助力零工市场发展。一方面,以“马路市场”而知名的传统零工市场形态,对于某些特定的灵活就业群体和用工主体,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劳务集市对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而言,既是实现就业获得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精神的寄托之地,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要到市场上转一圈,心里才有安稳感。同样,那些需要临时用工的主体也觉得随时到市场招工,非常方便快捷,能较好地满足其“完成不确定性订单”的需求。由此,对于这种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而形成的“零工市场”,重点是创造条件,建设专门的零工市场,引导雇佣双方主体在固定区域实现“灵活用工招聘与协商”,政府相关部门则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避免无序市场可能存在的隐患。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线上市场既是客观现实,也是必然趋势。未来的重点是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拓展和丰富线上市场的功能,包括线上岗位供求信息发布和推荐、电子合同签订、求职辅导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等,建立功能齐全、信誉良好、沟通顺畅的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按照“赋能—匹配—维权”的基本思路,给劳动者赋能,为用工主体找人,提升零工市场的匹配效能。
三是要优化以辖区为主的社区居民服务。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弹性大,决定了其难以通过传统工作单位实现深度的社会参与,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常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无力感。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居住特点,以辖区为主,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服务,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区党组织及各类群众组织中,为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
四是要以赋能强能为主线提高培训水平。首先是对劳动者“赋能”,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财政支持的范围。同时,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难以固定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数字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拓宽培训渠道,延长培训时间,拓展培训内容,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水平。其次,对相关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强能”,将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益性培训补贴范围,支持和鼓励具备资格的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对灵活就业人员集中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建立服务联盟,增强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在为零工市场雇佣双方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确保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安全,达到多方共赢。
(罗明忠: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普通高校新型特色智库广东乡村振兴与减贫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婵: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丁柏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校生)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